约法三章树家规

来源:  作者:刘莹  录入:刘莹  发布时间:2017-5-10 17:23:00  浏览次数:2937

近日,有家长咨询如何对待孩子的“不听话”,这看上去像是司空见惯的问题,但在不少家庭中存在。例如,孩子经常不完成作业;上网玩游戏成瘾,无心思学习;违反学校纪律,逃学旷课等等。这些父母们问,我们的管教为什么不起作用,说、骂、打、惩罚、关禁闭等等什么办法都用过,怎么没有用?到底该怎样管教孩子呢?

这些家长恐怕自己最缺乏的就是“树立家规”的意识,家庭中没有“王法”,孩子就会认为您无可奈何,束手无策,必须改变这样的处境!

约法三章 家规严整,可贵实践能力的获得途径

在家教中,父母可能会较多叮嘱孩子遵纪守法,但令人不解的是,许多家庭内部却缺乏必要的家规,以致酿成许多家庭悲剧。然而,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让我们从“冰山一角”来深入剖析一下,缺少家规的不良后果。

所谓规则意识,其实就是公民意识,培养一个有责任心的公民;这就意味着,一个孩子无论年龄大小,要能够自觉做到:在家讲美德,在校遵校纪,校外守公德。虽然是家里教,学校讲,社会管,有的孩子说话、做事、习惯、待人、处世等,却还是常常不讲规则。是学习成绩重要,还是规则意识重要?这是家长们应该认真思考的。

孩子最需要的不仅是优越的物质条件,更需要家教的优良的“软环境”,如果父母在做人和做事方面,给孩子很好的恪守社会规则的榜样,就不必过分担心孩子的未来。

典型个案

任何创新,需要探索,也需要冒险;没有探索的耐心,没有冒险的勇气,都不能有新的发明创造。当孩子有探索欲望时,当孩子想冒险去尝试某些事情时,父母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?又应给孩子什么引导和帮助?下面的实例请父母们思考,您会怎样做:

第一类个案:探索但要守规则

(1)儿子要炒股。初二的小毛对股票有兴趣,找来许多有关股票的书在看,并对爷爷说:“我要用我的压岁钱炒股!”经过全家讨论,同意了小毛的想法,但有前提,一是不能影响学习,二是赔钱自己承受,三是要记录炒股情况。这样,经过一年的炒股实践,小毛有赚有赔,赚了几百元钱;还经常与爸爸和叔叔讨论炒股的心得,他的学习成绩也比较稳定。

(2)上山去探险。某校高中学生,得知郊区有一个新的旅游景点,据说是一座非常有特色的险峻山峰,但也有几分危险。于是,六名男女同学秘密策划,放暑假后去那山上“探险”。

他们订立了“共守同盟”:除六人外不能告诉任何人。但没有料到,他们在黄昏时迷路了,没有手机信号,没有指南针,没有下山的绳索,本以为当天可以返回,什么准备都没有,他们被困在一个山洞里。一位体弱的女生生病了,发高烧,别人不知该怎么办……8天后,他们被人们找到,但那个生病的女生永远离开了伙伴,付出了生命的代价。近年媒体有过多例类似的报道,为什么孩子不能告诉父母自己的去向和归来时间?

(3)发明家女儿。小昱热衷于小发明,她有几分男孩性格,她从小就爱对玩具拆拆装装,她的父亲非常支持女儿的兴趣,并给她买了一些拼装玩具,还教她使用各种工具。从小学到初中,小昱在多次青少年的小发明竞赛中得奖,还参加了发明协会。上高中后,学习难度加大,小昱的学习有点吃力;还要不要支持她搞小发明,父母和周围亲友有争论。

经过父母对小昱的观察,她逐步掌握了高中学习规律,虽不一定名列前茅,但成绩在中上游还比较稳定,父母仍支持小昱参加与创新发明有关的社团活动。后来,小昱作为“科技特长生”,被某大学录取,加入了边学习、边创业的大学生行列,多次参与大学生创新竞赛。

第二类个案:

(1)校园小霸王:初中一男生张某打人骂人成性,成为校园“小霸王”,终因打同学致重伤,被少年管教3年;他在家里是“小皇帝”,父母管不了时就暴打一顿,使孩子性格暴躁,为所欲为,终于在打群架中伤害了同学,付出了惨痛代价。

(2)花钱难消灾:有的孩子在外惹祸,父母赶快出钱找人“私了”,以免孩子“受苦”。

初三男生小万多次偷窃他人的钱物,数额较大,父母加倍赔偿失主,又贿赂受害人,使失主不去报案。两年后这孩子加入一青少年犯罪团伙,犯了抢劫与强奸罪,被判刑10年。

(3)乱伦何以堪:一18岁男孩,以食品、礼物等诱骗自己的表妹,多次对她实施强奸,并威胁她不许告诉任何人,但终被告发而判刑。近年此类案例有增加趋势,易发生在16~24岁男孩与亲友之间,他们都有深重的罪恶感,但自控能力较差,难道父母不该反思吗?

第三类个案:关系国家法律法规

下面的问题是应该引起父母们思考的:

(1)如何对待盗版。某中学对数千名学生进行调查,竟有85%的学生承认买过或用过盗版的VCD、软件或书籍。大多数家长认为:不知道孩子的事,用盗版的不就是为省一点钱嘛,我们不买也有人买;打击盗版是政府的事。

(2)如何对待贷款。网络上多次报道,得到国家贷款的有些大学生,在毕业工作之后却不按时归还贷款,有的甚至杳无音信。当初的感激涕零和“报效国家”誓言是真是假?为什么没有信用?他们的父母又该负什么责任?如果这样的青年进入社会,今后银行还能够给他任何借贷吗?在许多国家都有“个人信用档案”,我国也在逐步建立起来。

(3)如何对待财产。北京某女士在体育彩票抽奖中获大奖数百万元,她为了使孩子安心学习,决定对孩子严格保密,并一如既往地要求孩子勤俭节省,尤其请电视记者不要采访她,这位母亲何等用心良苦。相反,有的家庭因富足起来,孩子就成了大把花钱的浪荡公子;有的家庭因孩子出手抽奖中奖,究竟奖金归谁,家人之间竟然打起官司,甚至闹离婚。

这都是值得父母深思的实例。无论家里经济状况如何,父母的财产与孩子一定要分清楚,情感与金钱不能混淆。

个案分析

有教育家说:儿童是父母的镜子。虽然,不能说孩子不守社会规则都是向父母“学”来的,但多半还是有家庭教育方面的某些原因。而家长往往感到对小孩子的行为无可奈何,遇到问题就吵闹一顿,不知用什么办法可以培养、增强孩子的“规则意识”。

世间万物,没有规矩不成方圆;孩子成长,没有规则不能成人成才。国有国法,校有校纪,家有家规。而如今有些孩子“规则意识”淡漠,违规犯错成家常便饭,为了表现自己,甚至敢于铤而走险、以身试法!当前儿童规则意识淡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:

1.心理幼稚,自控能力差,意志薄弱,明知故犯。

2.酿成恶习,缺乏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,造成个性上的严重缺陷与扭曲。

3.自我中心,不懂社会规则,自私愚昧,为了个人私利,可不择手段。

4.投机取巧,侥幸心理,自作聪明,眼高手低。学生考试作弊,就是蔑视学习规则。

5.嫉妒仇恨,采取攻击报复的行为,不计后果,不负责任,平时过分任性所导致。

6.逆反心理,随心所欲,我行我素,冒险刺激。

社会的改革开放注定了新生事物层出不穷,对新鲜东西敏感是孩子的特征。而在新事物出现时,往往伴随着社会上的某些“乱相”;家长也应了解新的东西及其相关的社会现象,这样才易于与孩子产生共同语言,并及时发现孩子可能产生的问题。

而家长对家规意识的淡漠,也是有原因的,分析起来可归纳为以下几点――

1.家庭变革的影响:家庭小型化和独生子女的现状,导致对孩子的溺爱;

2.重智轻德的观念:学习放首位,易忽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训练;

3.社会变革的影响: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功能被忽略,父母工作紧张,对孩子不够尽责;

4.社会导向的缺陷:缺乏与家庭功能相关的立法,孩子监护人的责任义务不够清晰;

5.法制教育的局限:预防违法犯罪,应从家庭和孩子幼小时开始,父母缺失相关知识;

6.家规制订的示范:缺乏蓝本和相应教育,大多数家庭几乎是空白。

建议与谋略

一位赴德访问的学者,报道了一位德国企业家的做法,他坚持不让自己的孙子坐家里的汽车上学,而让孙子与别人一样走路或乘坐校车上下学。在中国,有多少家长能够这样做?

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,是孩子适应社会的一种人生必修课,需要家长足够的重视,并要懂得科学的教育方式,才能使规则教育奏效。良好的秩序和规则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。

英国作家瓦谢尔说过:“自然界中没有奖赏和惩罚,只有因果报应。”

社会与大自然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,所以,人类的思维、行为也要有遵循的规则。

在家庭中制订家规,对孩子的言行举止进行规范,决非小事,而应看作孩子成长的一部分,是不可掉以轻心的。

如何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?在家庭中如何对孩子约法三章?建议父母们这样做――

1.规则教育从小做:引导孩子多参加集体游戏和体育活动,从中领会规则的内涵;

2.制订家规不含糊:与孩子生活学习有关的事情上,都要明确规则纪律,不可放任自流;

3.出错检讨不迁就;发现孩子有错误违规的言行,需要求其认真检讨,避免重复错误;

4.发现苗头即遏制:对孩子某些不好言行或不良习惯,及时发现,设法尽快矫正;

5.以身作则做榜样:父母要成为遵纪守法榜样,不用暴力、言行得体,令人口服心服;

6.约法三章要务实:如对家务劳动、作息安排、学习运动、上网娱乐等,都要在孩子参与下逐步制订具体规则,公示条文,要求孩子说到做到,并有具体的奖惩措施和认真的记录。

美国学者爱默生说过:“品格是一种内在的力量,它的存在能直接发挥作用,而无需借助任何手段。”天才的人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,纪律性、守法意识行为和意志力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粗壮枝干;从小小树苗开始,就应该给他必需的阳光雨露,也让他能够抵御风雨,这是成材的秘诀。

亲子双赢:父母――身先垂范润物无声讲章法

孩子――自律慎独规则意识潜入心

约法三章:施展才华,敢做赢家,科学法则,稳扎稳打;

百折不挠,探索冒险,遇事三思,力求胜算。